政和縣博物館簡介、政和縣博物館旅游攻略
美麗、好玩的政和縣博物館
1、政和縣博物館旅游攻略及景點簡介:
政和縣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4月,編制3人,原址在縣圖書館3樓,2003年9月搬遷新館,新館設在文體大樓5樓,總面積338.78平方米、展廳165.4平方米、庫房28.7平方米、資料室28.7平方米、辦公、值班室50.4平方米,其余為走道、衛生間等。政和縣博物館搬遷新館后,由于本縣財政困難,博物館缺少資金,展廳無展櫥及安防設施,展品無法對外展出。現本館在職人員2人,退休1人,負責本館藏文物及全縣野外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野外考古調查,突發性事件處理及館藏文物資料整理建檔工作。
最近,在福建省級風景名勝區政和縣佛子山西面一懸崖峭壁中發現一處罕見“陰城” ,一群洞穴中停放著一千多個裝有死人遺骸的金罌(陶罐)。
政和縣博物館館長蘇全德介紹說,二次土葬是在人死入土安葬3年或5年,甚至更久以后,重新起死者遺骸之殘骨於地下,另再埋葬。這種做法是要待人體軟組織完全腐爛和分解後,再打開棺罌、撿骨,用白酒洗凈,然后按人體結構,腳在下、頭在上、屈體、裝入陶罌(罐,俗稱“金罌”),蓋內寫上死者世系姓名。有條件的人家擇地埋入金罌正式修墳,無條件造墳的人家則將“金罌”寄放在安全的山洞中,或在山坎上挖一小龕寄放,等待再修墓造風水的時機。有一些農村中有集體“陰城”,供村中的人家寄放,這“陰城”前提條件就是風水好,干燥。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較隨便,地頭田邊、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講究“風水”,不過還是要請“地理師(風水先生)”來定“墳向”,定下葬時辰,除了葬禮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卻非常從簡。二次葬的墓地則很講究“風水”,墓地的“風水”通常由“地理先生”來尋找,或自己尋得后由“地理先生”來確認。人們普遍認為,墓地的“風水”會給子孫后代帶來好運,否則就要倒運。
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墓地,就把“金罌”寄葬在臨時選定的地點,一般尋找向陽、干爽的土坡劈崖,挖個可以容得“金罌”的拱門形的洞穴。但寄葬時間不能太長,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當然也有因經濟問題或其他原因而長年寄葬的。
相關信息:政和縣博物館天氣、政和縣博物館簡介(http://www.xcpx28.com/zhenghexianbowuguanjianjie/)
2、政和縣博物館門票信息:
暫無信息